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

轉貼 samsung 真的沒有copy

以前,三星就有抄襲的不良記錄了。


看來,samsung這算是習慣犯....

-- 發送自我的 iPad

轉貼 samsung...真的沒有抄apple啦

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

『閒扯』 近來全球景氣低迷

最近看陳文茜的節目,開始有點反感了。反感的倒不是這個人,而是當中那些所謂『經濟大師』。
為何這些大師在事前都沒有察覺希臘債務問題?為何這些大師都沒有察覺華爾街的金融問題?為何這些大師都沒有預料美國的經濟崩落問題?
全都是事後諸葛。

更重要的是,我開始在想,過去二三十年經濟榮景,真的是全球化的功績麼?我認為,似乎不是。

經濟的本質就是掠奪。歐洲各國掠奪了殖民地的奴隸,天然資源,於是成就了大航海時代後的黃金年代。日本加入了這場掠奪,侵佔了東南亞,劫掠了中國,最後奠定了工業時代的基礎。而近五十年全球經濟的擴張也是雷同,先進國家利用落後國家低廉勞動力的價差,以及對於天然資源價格的落差,中間套利,實現了財富的累積。

舉例來說,一個手機倘若在美國生產與製造,消費者認為,價格理應是599usd,而成本理應是299usd。而這產品若轉包到中國去做,則成本變成99usd。中間的價差到哪裡去?台灣的電子廠、美國的貿易商、美國的品牌廠等,這些公司賺走了。

再簡單的看,就是定價權的問題。

於是,以歐美的價格,中國的成本,肥了一大票中間的企業家。自然的,股票走了一大段的榮景。(當然,這中間還有所謂銀行家cod包裝的資金寬鬆推波助瀾的成分)
與此同時,由於企業間的削價競爭,這十幾二十年間,平均售價漸漸的降低了。沒有所謂的合理價格,只有『中國價格』。於是產品的售價漸漸逼近成本價,民眾雖然是受惠了,但企業對於價格波動的承擔能力也減弱了。而且,對於中國的依賴性也高到難以擺脫的程度。

所以,問題就這樣發生了。

當中國的民眾漸漸富裕,自然的,工資就會提昇,跟著售價也會提昇。只是過去由於中國的勞動市場過於龐大,於是這個工資可以被壓得很久。同樣的,由於中國的勞動人口過多,當這漲價的力道被壓抑過久,一旦釋放,則這所謂的『通膨怪獸』撲出來的力道就會非常強勁---因為,妳很難找到跟中國一樣,龐大的,低廉的勞動人口。

加上美國的金融風暴,巨大的資金資產一夕消失。如此,前面一記資金重槌,後面一刀通膨後腿,打的全球經濟疲憊不振。

非洲儘管人口龐大,工資低廉。但戰亂頻仍,且不是一個國家。印度儘管人口很多,工資也低,但這個民主國家缺乏控制價格的能力,且是邦聯制,一國多制,企業的oem很難轉到那邊去。現在能夠期盼的,也只有東南亞了。

只是,別的不說,光是中國廣東一個省的工業外移出來,東南亞就吃不下了。

既然如此,各國的通膨怎能不產生呢?

以前是先進國家掠奪落後國家的勞動力與資源,現在則是企業家們掠奪落後地區的勞動力與資源。人若想要富裕,就必須『掠奪』他人。企業家們以價差來掠奪,掠奪完畢,則將財富分享給高階幹部與股東,股東與幹部們再到市場中消費,以此成就了先進國家們的經濟成長率。

倘若企業不是以創意賺取高價差(如apple),或是以品質與品牌價格賺取溢價(如benz),獲利模式就必然是以掠奪落後地區的勞動力作為獲利手段(如鴻海)。

只是,當中國這個龐大的勞動人口富裕了,工資成長了。而消費者們依舊習慣於低價,無法承擔通膨。而企業們又一時間無法找到下一個中國,那麼,景氣又怎會有好轉的一天?

解套方式無非是...
1. 找到下個巨大的、落後的、勞動人口。
2. 拋出更多資金,創造消費動力。
3. 創造新的虛假財富。如 房地產泡沫、金融泡沫。
4. 找到新的巨大、低廉、沒有人擁有的天然資源(如石油),創造新的財富。

但依照我膚淺的看法...,很難。

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

淺聊apple在iPad平板的競爭力

現在android平板稍微有點起色了,雖說還是很不順暢。
而前陣子android手機的佔有率已然超越apple甚多,app store的app素質也相當出色了,甚至可以說,相容性在with google的認證下,大多app都可以執行了。

於是,看衰ipad的聲音就開始浮現。
姑且不論這些看法真假,倒是先小小驚訝一下,為何這種競爭力會遲遲到ipad發售兩年後才開始有起色呢?

固然ipad的一開始發售價格非常的有殺傷力,在眾多pc廠眼中,這根本是成本價。但台灣pc廠一般不是最善於控制成本麼?怎會做輸apple?
又有人認為那是因為apple一開始就擬定極高的數量,而最初,又有眾多的果粉捧場。於是可以量制價,壓低成本。

個人看法,以十年前pc廠那種拼命cost down來類比apple的競爭行為是不正確的。這是其一。
拿果粉來計算apple的基礎銷售量,這點也是不正確的。這是其二。

原因很簡單
第一,ipad固然事先架設起價格壁壘---以低毛利逼迫競爭者難以進入,但apple事先架設起其他更高的壁壘,如創新材料、創新技術專利、軟體市場、簡化產品、系統軟體架構等,這才是事隔兩年,競爭者依然難以冒出頭的主因。
acer單純只是依靠價格的競爭,其餘的特色完全沒有區隔出來,這是很容易被取代。並且,過度注重於低價,忽略了使用者體驗,使用者觀感極差,導致小筆電這個產品生命週期極短,一下子,就被消費者所丟棄。

第二,所謂果粉賞臉云云,這或許是種市場區隔的策略而已。事實上,apple果粉的死忠程度、口袋深度、人數,並沒有外傳這樣的恐怖。我們可以簡單的來檢視這些年來,jobs推失敗的商品有哪些。
二十世紀的不談,光從初代imac 初代iphone 甚至於剛承認失敗的apple tv,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失敗例子。不但市場不買單,果粉買單的也不多。

上述提到的ipad眾多壁壘,個人最為推崇的是系統軟體架構這塊。顯然apple一早就規劃好iphone以來,ios預計的擴充內容。於是同一套系統可以持續擴充,從觸控手機,變成平板電腦。
甚至,今年秋天預計推出的ios5,還可以支援到iphone 3gs。------ 這種手筆,相當罕見。

其次是簡化的產品線。iphone與ipad,甚至iPod,眼尖的人必定可以發現,當中很多零件是通用的。這代表什麼?
穩定的零件品質、大量採購降低的成本,甚至可以大手筆掃貨造成關鍵零件壟斷,預先製造競爭對手進入的門檻。 ---- 這種手筆,也是罕見。

關鍵專利或許可以想辦法規避掉,甚至買他人專利來對告。但是關鍵零件呢?比方說當初壟斷的電容螢幕,後來壟斷的大容量flash,這些年一直給壟斷的鋁合金unibody。光是關鍵零組件的壟斷,無形中提昇了競爭對手的成本,而且降低了競爭者的品質,更延長了ipad的生命週期。

我們甚至可以說,ipad頭兩年的成功,是在一開始發表時候,便已經確定的。

至於這樣的領先行為是僅有眼前的兩年,或甚至更久呢?
個人看法,apple大約也只能領先這兩年,然而android的盛況也大概就是眼前這樣了,因為wintel還沒有出手。android儘管氣勢以成,但是過度倚賴低價手機所營造的氣勢,以及良莠不齊的觀感,會大大影響使用者意願的。
最後的贏家,雖說是三分於apple winter android,但android陣營肯定是毛利最低的那群...。